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读《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

对我来讲,历史变的有意思,不是看《明朝那些事儿》、混子哥的漫画读历史系列,虽然这些书确实很有趣。历史从一条条死记硬背的纪年事件,变得鲜活生动引人思考,是在看了《万历十五年》之后,通过一个个事件,看到背后的人。

看了《置身事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从来不是机械的,而是人跟人之间的协商和妥协,利益的冲突和解决。

这本书的大纲,分为上下两篇:

  1. 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入、支出、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
  2. 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对宏观现象的影响,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作者没有引用一堆看不懂的名词,没有故作高深的预测,也没有强调宏大的构思,但是却详细的分析了政策的变化、时事的影响(比如蚂蚁金服被叫停),简明扼要的通过事实介绍主要逻辑。由于基础一般,看不懂的太多太多,只能简单记一下我的理解。

同时,本书最后的结束语也让人感觉慷慨激昂,我个人觉得,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士”的精神:

我的乐观并不需要这些头头是道的逻辑支撑,它就是一种朴素的信念:相信中国会更好。这种信念不是源于学术训练,而是源于司马迁、杜甫、苏轼,源于“一条大河波浪宽”,源于对中国人勤奋实干的钦佩。它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我接受这种局限性,没有改变的打算。

1. 经济是本账

书中坦言之:

在我国,政府不但影响“蛋糕”的分配,也参与“蛋糕”的生产,所以我们不可能脱离政府谈经济。

去年的时候,也看到了《原则》一书的作者写的[桥水基金达利欧:如何理解中国最近在资本市场上的行动],其实从历史看,也不难理解,我国户部的设置由来已久,政府制定政策,对经济影响深远。

说一个我感受很深的垂直管理的例子。

工商局,在1999年的改革中,“人财物”收归省级工商部门统管,初衷是为了减少地方政府对工商部门的干扰,打破地方保护,促进统一市场形成。在一系列事故尤其是2008年震动全国的“毒奶粉”事件之后,2011年中央再次改革,恢复省级以下工商部门的地方政府分级管理体制,经费和编制由地方负担,干部升迁改为地方与上级工商部门双重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2018年机构改革后,工商局并入市场监督管理局,由地方政府分级管理

对于环保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变化:随着中央越来越重视环保,跨地区协调的工作也越来越多,环保部门的权力也开始上收。2016年,省级以下环保机构调整为以省环保厅垂直领导为主,所在地政府的影响大大降低。这次调整吸取了工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教训。比如在工商部门垂直领导时期,不仅市级领导干部由省里负责,市级以下的领导也基本由省里负责,这就不利于市县上下级的沟通和制约。所以在环保体制改革中,县环保局调整为市局的派出分局,由市局直接管理,领导班子也由市局任免。

可以看到这种管理机制一直在发生变化。

我刚来作业帮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各个业务线的数据组,不能汇报给数据中台,因为感觉这样有益于中台技术的最大化输出:新技术的探索、成熟技术的落地等。虽然相比之下格局小了很多,管中窥豹,但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归根结底还要算清楚一笔账:怎么实现全民富裕和全局的利益最大化。

2. 中央与地方

毛主席说,“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分税制的改革,中央有了命令,但是地方阻力很大。比如广东省,明确表示不同意分税制。

时任财政部长刘仲藜和后来的财政部长项怀诚的回忆:

为了这项改革的展开,朱镕基总理(6)亲自带队,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先后走了十几个省,面对面地算账,深入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力气,一个省一个省去跑呢,为什么要由一个中央常委、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带队,一个省一个省去谈呢?因为只有朱总理去才能够和第一把手省委书记、省长面对面地交谈,交换意见。有的时候,书记、省长都拿不了主意的,后面还有很多老同志、老省长、老省委书记啊。如果是我们去,可能连面都见不上。

朱总理就说:“没错,我就得这样,不然,你们谢飞同志是政治局委员,他一说话,那刘仲藜他们说什么啊,他们有话说吗?!就得我来讲。”一下就给驳回去了。这个场面紧张生动,最后应该说谢飞同志不错,广东还是服从了大局,只提出了两个要求:以1993年为基数、减免税过渡。

只要中央做了决策,地方不就只有照办的份儿吗?真的不是这样,成功的政策背后是成功的协商和妥协,而不是机械的命令与执行,所以理解利益冲突,理解协调和解决机制,是理解政策的基础。

同样,在地方上,执行政策时,上下级也需要这些理解作为基础:

下级通常有信息优势,所以如果下级想办某件事,只要上级不明确反对,一般都能办,即使上级反对也可以变通着干,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如果下级不想办某事,就可以拖一拖,或者干脆把皮球踢给上级,频繁请示,让没有信息优势的上级来面对决策的困难和风险,最终很可能就不了了之。即使是上级明确交代的事情,如果下级不想办,那办事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弹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