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的预言-读《为什么不能多印点钱》

 

为什么不能多印点钱

1. 自我实现的预言

书中多次提到了这点,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信心”。对市场没有信心,普通民众自然就会捂紧了钱袋子;而随着消费变少,市场流动性变差,商铺利润变少甚至关门,市场自然就很难。

就像货币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相信它有效。

我觉得也像是一个自我驱动的循环。

2.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因为选择这个物品或者服务而放弃其他选择的成本。比如同意加班意味着拒绝给女儿读睡前故事;同意在聚会时再喝一杯,就意味着失去了第二天的晨跑和清醒的头脑。

我们需要在得失间做一个选择,比如天天加班熬夜熬到精神抑郁、腰肌劳损,还是早点回家休息。听起来前者问题很大,但是选择了前者,也得到了更多的金钱。进一步的,周末是否值周、节假日是否能放心出去游玩、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等等。

经济学意义上,所有的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带给我的思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选择,当决定做某件事时,不要考虑你在对什么说“是”,也要考虑在对什么说“不”。

3. 各司其职

市场促进了人们各司其职,有人种小麦、有人开面粉厂、有人做面包、有人卖面包。

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使得利润最大化,个人的成本变小,但是风险变高了。全球供应链,使得每个环节都受到上下游、政治、环境等的影响。对应到工厂里则每个人都变成了螺丝钉。

硬币的另一面,就是个人越来越不重要,就像蜂巢里的一只蜜蜂🐝

4. 工作

公司成立是为了解决市场需求。

你这个人是公司需求的衍生品,公司需要的是你生产的商品。除非你的代码是公司的商品,否则对于工作上的架构或者代码,都不要太过执着。

所谓的核心价值/壁垒/护城河/不可替代性,普通人很难找到,很多公司找了多年了都没找到,所以尽力就行,但是不能放弃寻找。

5. 相比祖辈,我们变富有了

这是地球上大部分人的感觉,因为整个蛋糕变得更大了。

6. GDP

如何判断蛋糕真的变大了?经济体系是巨大的,由无数人和他们的无数选择组成。因此,监测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一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着手解决这个问题,国会请来了库兹涅茨。库兹涅茨和他的团队被要求找到一种衡量美国经济健康状况的方法。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性大萧条中。

库兹涅茨的团队迎难而上,提出了当今世界上通用的衡量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例子可以说明 GDP 的漏洞:假设你和邻居达成了协议,他们花20英镑请你打扫他们的客厅,而你也花20英镑请他们打扫你的客厅。一天下来,你们双方都既没有赚到钱,也没有经济损失,但你们的客厅都被打扫干净了。

但是这并不是用来否定 GDP 的,我的感觉反而是库兹涅茨的伟大之处,首先他承受住了当时的巨大压力,其次他提出了有用的指标。或许这个指标不完美,但是一是有用的,二是一直多年以后也没有人能够提出更优的指标。

7. 日光之下无新事

20世纪90年代末,收藏家开始相信某些豆豆宝宝是稀有的,因此会升值。他们说得对,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在这个时期,有些豆豆宝宝在易趣上的售价可以超过5000美元。

类似现在追捧各类玩偶、卡牌等等

2005年初,欧盟实施了年度贸易配额,限制了一些中国商品的进口量。但中国政府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于是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8. 总结

不完美但是有用的模型:所有的经济模型都是不完美的,但是有效就行。

正如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所说,你应该“不要在意是否完美,反正你永远也无法达到”。

工作里我们也应当铭记这点,追求完美往往意味着极度内卷,用极大的力量去完成最后 5%的冲刺,或许未来适合,但是在当前的阶段,我觉得已经不适合了。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a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转载需注明出处。]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