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读完的一本书,之前看《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都是日本人所著。
当时就很想知道,国人对于麦肯锡的工作经验是如何总结的,这本书读起来更加的贴近现实、感同身受,收益更多。
1. 为什么需要结构化战略思维
“焦虑”在 VUCA 时代蔓延.
虽然有贩卖焦虑的嫌疑,不过看现实社会确实大多数人是焦虑的。生产力进步了这么多,可是生产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普通人仍然要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焦虑。
如今鸡汤泛滥、付费知识层次不齐,似乎看看大咖的跨年演讲,就一下子能醍醐灌顶一般。可是实际上,仍旧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拒绝思考,成为一个“沙发土豆”(Couch Potato).
人们天性上都习惯做吃瓜群众,拒绝思考。我想起来小时候放了暑假,有那么几十天晚上吃了饭都要去摸知了猴。知了猴是晚上从地里爬出来,顺着树往上爬,爬到树顶脱壳就变成了蝉,也就是金蝉脱壳。树林挺大,小伙伴们都拿着手电筒来回的转,谁先照到了就算谁的。偶有发现的,一群人就围了上去,当时我就告诉自己不去看,因为看再久那人也不会把知了猴给我。这大概就是不想当吃瓜群众吧。
注:VUCA: 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
2. 结构化战略思维是什么
人们常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简言之,如何选择对应了结构化战略思维,如何努力对应了专家思维。
专家思维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妄言,不扯淡,不懂就不要乱说,听从专家的意见,如果我不是专家,那我还是不要发表意见了。
这种自下而上的方法在主流教育体系中随处可见。
想想自己在工作之后,也一直不自觉的在恪守这种思维模式。加双倍的班、尽最大努力去了解某项技术,然后谨慎的发表观点并且实施,不忽悠,不做画图架构师。用一两年的时间,打造出一个满意的项目。
这种做法肯定是对的。不过也会造成习惯性的听从所谓专家的意见。
另外,从互联网的实际情况看,节奏太快了:着急对人下结论,再也没有路遥知马力的耐心;着急对项目下结论,一两个月没有效果就要砍项目。慢工出细活的方式,在时间压力大、项目乱上马、领导拍脑袋的情况下不可行。
特别是对急功近利的中型公司而言。
结构化战略思维是一套通俗的方法论,强迫我们放下过往经验,从大局和“盒外”思考中长期的发展方向。
其中,MECE是英文“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简写。MECE原则要求切分后:子分类相互独立无重叠,子分类加起来穷尽全部可能,听起来也是金字塔思维的衍生。
3. 如何应用
一个错误的认知是忽视了战略思维,认为战略不接地气、ppt架构、形而上学,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逐步意识到战略思维的重要性,而且思考方法,适合应用在具体的项目里。
应用分为这么几步:
问题切分四大招式:
- 公式法:利用已有的商业运算公式进行切分,比如收入等于单价乘以数量
- 子目录列举法:最为常用,切分名词的列举大多数是这种方法
- 流程法:按照流程来细分问题,比如产品流程基本由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构成
- 逻辑框架法:利用约定俗成的逻辑,比如内与外、主观与客观等来做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