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鄙的圣人:曹操》读后感

 

看完《卑鄙的圣人:曹操》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期间总想记录下感想,却又无从着笔。
这本书断断续续看完用了4个月的时间,而曹操这个人的经历又实在丰富。直到现在我努力回忆,想从看过的有关曹操的所有文章里,刻画出这个人的一个完整的形象,却依旧充满了矛盾,像个谜一样,令人崇拜而又厌恶、畏惧而又可怜。

犹记得黄仁宇老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描述戚继光的一些行为时写道

但是用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遮盖这些事实,就是不忠实于历史;对一个英雄人物隐恶扬善,也并不是真正的推崇

我崇拜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但又同时厌恶他的一系列卑鄙的行径。然而就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逐渐可以理解他的一系列行为。这不是一本纪实的书籍,或许跟《三国演义》中和一下,大概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然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其实真实的历史未必有那么重要。历史是个小婊子,总是装扮成某些人让他装扮的模样。所以在这里仅仅记录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关于曹操是否卑鄙这个说法,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同时,纵观当今这个社会的所作所为,也想用书中原本褒义的的一句话来回答: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整本书是以曹操成长的时间轴来讲述的,从生于官宦世家胸怀大志,到初入仕途刚正不阿,从群雄并起挟天子以令诸侯,到驰骋疆场大杀四方,从封疆固国百官朝贺,到年迈昏庸猜忌多疑。

乱世之中狼烟四起,外有匈奴异邦虎视眈眈,内有宦官外戚忧患连连,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三国处处是英雄,读完《卑鄙的圣人》,开始觉得三国处处是心机,胸有城府之深,暗藏山川之险。大到朝堂上纵横捭阖,小到后宫间勾心斗角。我很好奇,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能够统领、驾驭这些英雄的,究竟会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看了这本书,开始觉得人物是活生生的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面,相辅相成、互有因果。贾诩归顺曹操后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却也曾一语乱长安、谋必出、计必中,逆转乾坤!以至于曹操晚年定嗣都要问计于他。郭嘉谄媚、贪污受贿,却也计征吕布,远征乌桓。以至于曹操赤壁之败后长叹一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至于刘备、关羽、夏侯惇、张辽、许褚、典韦、于禁、徐晃等也都有自己的两面,或是隐忍抱负,或是苟且求全,然而却变得有情有感真实鲜活起来。人皆有计较得失、或为名、或为利。正因如此,才能理解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却互相掣肘畏缩不前,唯有曹操不求私利只求解黎民于倒悬的那登高一呼,是何等的豪气干云大义无私,让人热血沸腾!引得无数英雄愿鞍前马后供其驱驰!

言归正传,既然原书是以时间的方式来记述的,我尝试用几个维度来描述我理解的曹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曹操从小好武。喜读《孙子兵法》,厌恶四书五经。因为批注的兵法,得到乔玄赏识,并结识了许攸、娄圭、袁绍等一帮少年好友,当然后来皆被曹操害死这是后话。及至手握兵要,官渡之战火烧乌巢可谓是兵贵神速出其不意,然而胜可知而不可为,赤壁之败仓皇北逃不可谓不察。同时沼泽当道拿老弱残兵垫道,粮草不足诬陷粮草官监管不力,不可谓不狠辣!须知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相比袁绍的多谋而无断,刘备的善将将而不善将兵,孙权的羽翼不丰经验不足,曹操可以说是令行禁止而治兵有道、身经百战而战功赫赫!曹操二子曹彰,在这点上最像他,威震塞外,曹植曾有一首出名的诗称赞他这个二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曹操喜爱赋诗作词,文采十分出众。《短歌行》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观沧海》里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至今仍朗朗上口。及至老年,仍能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看完这本书更加能体会到晚年曹操依旧崇高的志向、和对于时间的无奈。
曹操三子曹植,临淄候,在这点上很像曹操,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有大志,曾说:“愿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曹操年轻时出任洛阳县令,设五色棒不避权贵棒打宦官、刚正不阿。也曾想过,“如今天下纷乱,黎民嗷嗷待哺犹如倒悬。我辈士人自当竭力而行,待我入朝为官,定要为社稷安危不避生死。上匡社稷之风气,下慰庶众之疾苦!”
后来世道险恶烽烟四起,于是曹操召集一路兵马,四方征讨。然而各路诸侯如袁绍袁术孙策公孙瓒等,不过是趁机做大虚张作势,并无匡扶汉室之意。
汉朝末年皇帝多是幼年即位,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寺之手,连连积弱,并无四方之志。曹操采取手下谋士的建议,挟天子以令天下,播名海外,想要凭一己之力结束这乱世。
然而当乱世初定之时,天子与曹操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曹操不可能把手中大权拱手相让,特别是衣带诏事件暴露后。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完全被曹操控制。特别是虚伪奸诈的曹操,每次受封都要三辞而后受之!
相信曹操年轻时也从未想到过要当皇帝,然而一路跟着打拼过来的将领未必不想,晚年的曹操也未必不想。政治就是这么个破玩意。即便你懦弱、无能、与人为善,但只要站了你不该站的地方,到时候就会有人要你的命。政治不允许懦弱和无能的出现,更不因为你的与人为善就手下留情。小说中郭嘉末尾曾说,骑虎难下,大概就是这个局面。曹操心里也很矛盾吧?“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这话到底对不对?

小说很大一个篇幅在讲曹操晚年立嗣时的摇摆不定。曹操好人妻,纳了张济的婶娘而遭致宛城之败,而妻子丁氏因为这事跟他彻底断绝来往。晚年的曹操经常表现的是一个年迈的老人,难以分清孩子们把他当做一个君主还是父亲。在这点上曹操的长子,曹丕跟他很像,纳了袁绍儿子袁熙的妻子甄姬。到后曹丕、曹植为了争夺太子之位勾心斗角,曹丕继位后的所作所为就是后话了。

相比其他诸侯,曹操治国打压土豪乡绅,用人不问出身。前期重用酷吏,手段黑暗,后面逐渐放缓。只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许这是乱世中稳定下来的唯一办法?曹操深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尽量使治下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晚年巡视谯县时却又发现自己的手下一帮将领成了新的土豪乡绅,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耳光。

曹操晚年真是称得上是孤家寡人。曹操年轻时与袁绍、袁术交好,后来却是疆场相见。与娄圭、许攸、王隽师从乔玄,却忘了王隽当时的嘱咐,亲手杀了娄圭、许攸。处死了崔琰、毛玠等创业老臣,为了稳固长子曹植的微信,不顾曹植的痛哭流涕处死了曹植的妻子。
创业初期,曹操领兵前方驱驰,荀彧后方运筹帷幄,何等亲密无间。须知十万大军每行一步都得金银铺地、粮草开路。然而因证件不和,同样是扼腕叹息的下场。然而世事如棋,是否人人皆是棋子,所作所为有无可奈何的原因?这种道,我自认想不明白。但是从中曹操处事的狠辣,可见一般。曹操的道是霸道,年轻时也曾想过匡扶汉室江山,却不想一生下来的写照早在年轻时就以由己之口说出:“霸者,不结成天下诸侯之权也。绝天下之交,夺天下之权,故己威得伸而自私!”。
历史人物总有两面性,何必遮遮掩掩。书末借贾诩之口道:

贾诩微微点头:“不错,但凡世间之人皆可为圣,也皆有龌龊之处,魏武王也不过如此。虽有圣人之情怀,而不脱世人之俗;虽有卑鄙行径,却未泯仁爱之心。世人每天每事都在抉择,是当圣人还是当小人,或此时为圣、彼时卑鄙,或于此事下作、于彼事超脱,人人皆是圣人,但人人也都卑鄙,永远伟大正确的人这世上根本没有!至于作古之人能否称之为‘圣’,全凭后人一张嘴。太史公说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毕竟未至,何尝超凡入圣?武王总爱自比周公,难道周公就无可挑剔?《尚书·洛诰》载周公与成王议政,周公云‘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他公然称天子为孺子,又云,‘朕教汝于棐(fěi,辅助)民彝,汝乃是不蘉(máng,勤勉),乃时惟不永哉!’这是为臣者该有的口气?这便是圣人所为?三分贤德,倒有七分是附会。这世道挺无聊的,非要把人分出善恶,似乎除了好人就是坏人,但凡坏人总被批得不是人,好人总被捧得不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