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里,黄仁宇先生讲了六个人:朱翊钧、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张宏杰先生讲了七个人: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贤、张献忠、吴三桂、郑成功。
前两本的时间还只在明朝,到了《品人录》,时间跨越更大,从汉到清,易中天先生却只选了五个人:
哪五个人?为什么是这五个人?有什么共同点么?为什么都有海瑞?
我觉得历史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你去研究或者评价历史上的某个人,前提是这个人“有记可循”。是皇家正史也好,是稗官野史也罢,
所以历史上值得记录的往往是重要的人或事,大的如二十四史,小的如《丝绢全书》(见《显微镜下的大明》)。
你不可能凭空杜撰出来历史,但是你现在读到的历史却可能是杜撰出来的,真伪难辨。
有时候历史学家的重任是分辨历史,有时候历史学家也会说历史是多面的,真伪有那么重要么?人物本来就有多重形象:历史形象、民间形象、真实形象等等等等。
上学时读历史,非常不理解很多愚蠢的行为、荒谬的做法。听历史学者们细致分析当时的背景、个人的立场、文化的局限等,也能渐渐理解起来,有种自己居然从上学蠢到了现在的顿悟。后人似乎总是自以为可以站在上帝视角去评价。
就像我们平时在公司经常见到的,一旦接手一个项目,基本都是不考虑背景,列举之前各种设计的不足、愚蠢的缺陷、满地的深坑。以攻为守。
这本书里,讲到了五个人: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
不知道我有没有读懂,这几个人的共同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算是那种很成功的人。至少他们的努力和收获,从人文角度看不成正比,甚至有点悲剧。
相比刘邦,项羽太过英雄主义;相比刘备,曹操出身不够正统;相比李家,武则天非男儿出身;海瑞偏执于理想和模范;雍正则有些猜忌与刻薄。
如果他们都遵循了传统、礼法、世俗、制度想要的样子,可能他们或者成功、或者没有留下骂名、或者平凡的了却一声。历史中他们就是另外一副面孔,甚至不会有他们的只言片语。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是这些人成就了历史,还是历史塑造了他们?他们改写了历史,还是在当时的制度和背景下,在劫难逃。